English

盛唐衰败的记录

2001-03-30 来源:生活时报 ■杨澄 我有话说

2000年春天,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在狱中构思的长篇历史小说《北京法源寺》热卖。

其实,李敖并没有去过法源寺。他说,小说需要一个空间上的实境,而选择法源寺是因为唐太宗时代的名字“悯忠寺”……

很早以前,北京叫幽州。幽,有深远僻静的意思,因为那时的政治中心在中原。可北京的地势又特别重要,它历来是中原政权雄峙西北、扼守东南的北方重镇。

唐朝是中国人自诩的一个好朝代,建功立业的自然是“唐太宗”李世民。

贞观十九年(645年),唐太宗李世民为实现跨海征东的宿愿,亲督大军在幽州蓟城东南郊誓师,大飨六军,决心和声势都很大。四月,一路人马从莱州(山东掖县)登船跨海直抵平壤;主力军由李世民亲自率领从陆路进军辽东。

事态并不像李世民想得那么顺利,唐军一进辽东就遭遇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,他们固守城池、坚壁清野,与唐军僵持达4个多月。迫于粮尽天寒,将士伤亡惨重,李世民只得罢兵,悻悻而还。

去时春草青青,归来白雪皑皑。回到幽州蓟城慷慨誓师的旧地,唐太宗李世民百感交集。他“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”,为了给牺牲的将士荐福,安抚他们的亲属,他下诏在这个誓师东征的地方建一座寺庙,超度亡魂。他要结结实实地记住这个教训。

寺还没有建成,太宗就撒手去世了。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继位后,在上元二年(675年)再次颁诏建寺,直到武则天登基,又一次颁诏,寺庙才最后建成。这一年是武后万岁通天元年(696年)。一座深悯忠义的皇家寺庙,前前后后经过两帝一后的多次下诏,历经51年才建成!这内中的变故可想而知,这让人不能不看到辉煌的“贞观之治”的另一面。

庙,建成了,何以名之呢?则天皇帝“追感二帝先志,起是道场,以‘悯忠’为额。”这还真是一个不循旧规,不落俗套,一语破的的好名字。“悯忠”是个胜利者的悲剧。好比一个刚出生的孩子,法源寺从一开头,就沉浸在深厚的悲壮氛围中。

悯忠寺宏伟壮观。内中以高大的悯忠阁最为突出,它体现了建造者的初衷。当时就有:“悯忠高阁,去天一握”的民谚。远远望去,那是一座矗立在蓝天白云里的丰碑,十分醒目提神。它成为大唐北方军事重镇幽州蓟城的一个明显的标志。然而料想不到的是重镇不防,危险就出在内部,出在朝廷信赖的重臣上。

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755年),驻守蓟城的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拥兵自主,起兵反唐,自称“大燕皇帝”。他仿效太宗、高宗建造悯忠阁,也在悯忠寺东南隅建造了一座高达十丈的塔寺,自我标榜,与高阁争辉,希冀谋反成功,名扬千古。谁料攻陷长安后,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杀了。不久,安庆绪又被他的部将史思明杀掉。至德二年(757年)自以为得势的史思明又在悯忠寺的西南隅建造了一座高十丈的塔,取名“天垢净光宝塔”,专门请参军张不矜撰文、参军苏灵芝书写。据说,史思明建塔立碑本来是为他的主子安禄山反唐称帝定都幽州祈福的,想投机取宠,不料事态突变,安禄山被杀,他只好降唐,赶紧找人磨改了刻好的碑文,佯称这塔是为唐肃宗李亨继位建造的。不久他降而复叛,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,落了个和他主子安禄山一样的下场。今天,高耸入云的悯忠阁不见了,阁东西的两座十丈高塔也不见了。但那“无垢净光宝塔颂”的碑石还在。历遭千余年劫难的石刻成了“安史之乱”十分难得的实物见证。

唐武宗李炎继位后,他一反唐初历代皇帝尊崇佛教广建寺院的风尚,痴迷道教,来了个兴道灭佛。会昌五年(845年)他下令毁坏寺庙,强令僧尼还俗,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灭佛运动。然而“幽燕八州,惟悯忠独存”,这个额外施恩的原因何在呢?这可能是碍着太宗高宗开国建业悯缅忠烈的一腔初衷吧。

然而躲了初一,躲不了十五。人算不如天算。唐僖宗李儇中和二年(882年),一场无情大火把个宏伟宽大的悯忠寺烧了个干干净净。悯忠高阁没了,两座木塔也灰飞烟灭,地面上只余灰烬,所有的“高大”都消失了。

节度史李匡威可能是深感人世难测无以自保,他在就地重建寺院时,在大殿后面又新建了一座宽7间高3层的观音阁,内置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之像。景福元年(892年)又把从废塔基中挖掘出来的佛舍利子埋在观音像前,可见当时已由“悯忠”转向“救苦救难”,寺中已把观音阁作为重点了。

失去的东西总让人恋恋不舍。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(897年),节度使刘仁恭重建了悯忠寺内的高塔,远远望去寺庙又有了昔日的样子。

(待续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